科普需要一种怎样的态度?鹰派科普可取么?

date.png 2019-10-24 17:34:27

我觉得现在科普的问题,不在于鹰派、鸽派,在于基础教育就没搞好,逻辑思维、科学方法、统计学等等一塌糊涂,鹰派鸽派不管啥派,你科普都要依托这几样,这些基础教育都没把这些搞明白,科普又有什么用?

恰巧今天在微博见一营养师说了这么一件事“某上海女性吃了4天霉变大米怕得癌症,不知从哪看到了电话号码,打了N个电话咨询。跟她讲概率没用,讲长期大量没用,谈人生谈心态也没用!她就要准确答案,会不会得癌症!你当我算命的啊?本可以粗暴的回答“不会得”,就怕万一是记者,第二天弄个新闻“食品安全博士居然说吃霉变米不会得癌症”。一个典型的例子,其实多少“xx会导致xx”的健康留流言(特别是关于健康的)都是这个套路啊。

谢谢邀请,看了下答案,发现知乎现在答案素养连草1榴技术版都不如。

首先“科普”有一个难点,那就是,既要“科”又要“普”。

然而,理解一个科学问题,有一个巨大前提,那就是你必须要有足够的相关知识储备,否则你实质上无法对一个问题有客观的判断。

所以科普工作既要严谨,专业化,又要普及这实际上是很矛盾的。必须在“科”和“普”之间做一个取舍。

科普大约的路子有三种:

第1,通过寻常化的语言,以及生活实例,尽量压缩其知识总量,永单一的概念名词,尽量剔除需要专业思维才能理解的过程,如同将“新闻”一样讲给你。比如著1名的《十万个为什么》。而此法在营养学科普之中是最为常见,一般他们就告诉你,吃什么东西含什么东西,有什么作用(比如养颜啊,美容这类热门的),然后就完了。。这种建议来自什么原理,参考什么文献统统就不告诉你。这也是最初意义上的科普。

这种科普的问题在于,

1,此类科普会造成科普问劣币驱逐良币,因为只要懂几个专业词语,都能胡写一篇似懂非懂的东西。某些商家买通媒体胡扯这个大家都见过吧。

2,此种教科书一样的说辞解决不了“科普”的真正问题,而且这会造就一批半懂不懂的信息接受者。

3,能够覆盖的领域太小,某些专业领域是无法压缩信息量的。

这就出现了一个科普的死局,那就是“他们并不能理解你的理论,只是单纯靠直觉选择信不信而已。”

第二,也就是所谓“鸽派科普”。大致路数,就是先讲出专业严谨的科学论述,然后尽量用寻常的语言去解释,普及整个论述中所以需要用到的各种专业词汇,并且将不容易理解的过程类比简化或者使用图表,再列举一些权威机构的研究,用于佐证。其中果壳网非松鼠会籍的科普人士为主。比如地震时期,证伪民间预测的可信度的那些文章,就是这种路数。

但这种科普也有问题:

1,即使简化再彻底,科普问也有一定得知识量门槛,很多人未必能够理解,尤其是特别专业的领域。

2,实用主义的信息受众会被搞晕,因为他们只想听一个权威的说法,然后照做而已。

3,科普效力低下,而且深受价值观的影响,过意严谨,突出不确定性的论述,在科学上是严谨,但是对于不少普通人来说会感到不安全感,从而继续选择相信直觉。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从来不信任西医,在正规中医无法治疗得时候,一个神棍随手拔了一把草,说这草能治百病。然后他找科普者求证,假如科普者告诉他“这个草目前没有发现有任何成分产生疗效,且有可能有不确定的毒性,仅从检测结果来说就是普通的草,不排除有其他可能。”,够严谨了吧?然后,这个人回去肯定会把这个草吃了,因为在他看来,你说了一句严谨的废话。

又出现了一个科普的死局,那就是“他们并不能理解你的理论,只是单纯靠直觉选择信不信而已。”

第三,也就是鹰派了。实际上他和鸽派得区别就在于他替你下了一个具有“绝1对性”的结论,并且尽量引述权威资料和自己的海量只是储备,将文章“结论化”,列成“干货”。通过公众言论传播,培养权威人士的个人威望。

这种方式相比前两种呢,这种方式得传播性,力度,直接作用要远远高于前两者。

但是缺点在于

1,过分的塑造权威在现在这个自由主义泛滥到不正常的时代,是一种不得人心的事情,会引起反感。

2,科普者以一种布道者的姿态展现出来,在公众言论中形成强大的话语权,把单纯的科普话题,往往莫名的和社会话题和政治话题搅合在一起。比如转基因事件在极左立场的圈子里面,就变成了政治事件。

3,权威话语的科普,虽然有效,但是很容易会转化成价值观输出,也就是说受众不是在接受科普知识,很可能只是凭直觉选择价值观取向而已。

所以最终还是没绕开这个问题,这个科普的死局,那就是“他们并不能理解你的理论,只是单纯靠直觉选择信不信而已。”

而鹰派科普说到底来源,是科普领域的“媒体化”进程,说到底,在传统媒体圈子,有那个知识储备去做科普的人是很少的,专业相当混乱,到现在也是这样,以前知乎圆桌搞了个“高铁”专题,其中多少媒体人的回答,让知乎上的铁道工程师和机械工程师集体火大就知道了。所以说,鹰派科普的出现,就是科普人士要和媒体争话语权的运动产生的,当然争话语权的就是通过办媒体的方式。

而鹰派科普在知乎上引起某些人士的反感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存在感过高。科普人士的话语权让科普非常有效率,但是同时让有自由主义情怀的人士感到“不平等的交流”,觉得自己是“被动输入一些观念”,从而产生强烈的“直觉反感”,他无法反驳他的观点,就是单纯因为这种“不平等”去反感而已,所以最常见的就是扣帽子“你这个没有人文情怀的科学教徒”,“理科猪”但是事实上搞鹰派科普的小一半都是文科生,而且不少人是自诩“人文”。。当然,我不否认这确实是鹰派科普的实在缺点。

所以,虽然我不想当理客中,但是鹰派科普这个东西只能分两面看,一个东西要想效率和情怀兼顾是不可能的,鹰派科普体现了效率,也在各位人士的批评中慢慢完善自己。

我个人的态度,对鹰派科普来说

应该批评,继续保持,严于监督,宽心包容

排名第1的已经解释了什么是鹰派科普,我来谈谈已有的答案里说的不太清楚的地方,从我个人经验总结出的 传播效果 的问题,科普或者更进一步的鹰派科普也算是 传播 里的一个子类吧。(这是我看到这个题目后思考了几分钟总结自己的经验得出来的结论,欢迎传播学方面的大牛拍砖)

首先谈谈科普或者更进一步的鹰派科普有没有效果?

答案是有的,但取决于三个因素:传播或科普方主体的权威程度;传播或科普内容对被传播或科普受体的利益大小;以及被传播或科普受体理解或施行传播或科普内容的难易程度。

接着用3个我亲身经历的小故事来解释这三个因素对传播或者说科普效果影响。

故事一:我爸从20几岁开始一直到50岁都留胡子。某天吃饭的时候他看到电视新闻上在说国外有专家发现留胡子影响健康,有很多细菌真菌什么的在胡须里繁殖,巴拉巴拉.....第二天他就把胡子刮掉了,并且以后都没有再蓄须。

故事二:11年之后我向我最亲近的十几个朋友亲戚陆续的谈到可以买股票基金定投作为一种长期投资理财的一种手段,尤其是之后大盘长期在2000点上下不死不活的时候,非常适合股票定投。他们当时是除银行储蓄外没有任何投资理财的渠道。我将基金定投是什么,优势跟他们一一解释清楚,第1可以变相强制储蓄,第二长期来看几乎没有亏本的风险,按三五年一个周期看,股市只要几年后涨起来多的不说一两倍的利润还是有的。他们听了很认同很有兴趣纷纷表示要投资要理财。前几天股市上涨已渐呈疯狂之态。于是我又一一通知他们说定投可以断供了,再观察一段时间反而可以连本带利赎回来。然后我发现他们这几年一!个!也!没!有!坚持每月投资。最1好的一个坚持了一年后发现没收益,就赎回来,然后前两个月看到股票涨起来了于是又再开始。剩下的很多竟然连去银行办理该项业务都没有!!

按目前股市的走势推测一下,他们错过是每年差不多20%以上的收益率。

故事三:我在微信朋友圈发过四五次关于雾霾的话题,并且推荐过大家出门带防霾口罩回家装空气净化器。从最开始发自己用过后黑黢黢的口罩,到发同一地点不同污染程度的照片对比,发现根本没人在意后,再到给出数据证明雾霾对人体健康与寿命的影响,对肺癌发病率的影响。如此几次之后我发现逐渐有人会留言说好可怕啊好担心啊,但依然没有一个人带防霾口罩出门,只有一个新妈妈在家里装了空气净化器。

以上三个故事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也都是跟传播,或者不要脸的硬扯的话跟科普有关。但为何效果不一样?

一一用我最开始提到的影响传播或科普的三个因素来分析:

第1个故事中,对我爸来说,”电视新闻“很权威,收益是”健康“,至于把20几年的胡子刮了是否很困难,我不确定,心理上可能会舍不得,但实际操作异常简单。

第二个故事中,对我那些朋友亲戚来说,”我“其实是权威的,他们信任我,都是十几二十年的发小或血缘关系,我本人也早已证明在理财投资上算是他们中的专家。”收益“现在推算出来是每年20%但当时他们心里是没谱的。至于难易程度,只需要第1天去银行办理相关业务,其他每月扣款由银行系统自动运行,属于一次搞定所有事情的理财方式。

第三个故事中,我虽然不是环境健康方面的权威,但我通过摆事实讲数据,也算是传播了客观权威的知识,但跟第1个故事中我爸从电视新闻这个渠道来说,我的权威性确实差了一大截。收益同样是”健康“,至于难易程度,再说个相关小故事,我好几次次出去跟不同的朋友圈子见面吃饭都会带着防雾霾口罩,至少在我科普了雾霾的可怕之处后,他们中依然有人嘲笑我的”特异“,言谈里不乏贬低我是二逼不随大流标新立异之意。

所以我将数学期望这个公式改了改变成传播效果的公式:

传播的效果=传播主体的权威程度×传播客体可能获得的收益×传播客体理解或施行的难易程度

得出来这个公式,我们就去套套1现实试试看是否有用。

微信朋友圈转发的”科普谣言“为什么火?这些谣言文都有个特点,喜欢用些高大上的专业名称,扯专业机构或专家的虎皮(但通常是子虚乌有)。所以我们父母这年纪没经历过互联网谣言洗礼的人,会很容易相信这些文章的权威性。而这些文章的内容很多是健康生命,人生成败相关的,所谓收益足够大。最1后就是施行或理解这些文章的观点的难易程度异常的小,小到几点喝几杯水就能长寿,吃生茄子就能减肥之类。

最1后回过头看看鹰派科普,科普主体确实权威,但科普客体获得是收益是不一样的,这跟科普的具体内容有关。最1后是科普客体理解或施行科普内容的难易程度,而我们可以了解的是通常需要通过鹰派科普的内容其实对普罗大众来说是比较难的。

所以得出结论:如果科普内容对科普客体非常重要,收益可能非常大以及他们习得科普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的情况下,鹰派科普可能成功;反之,如果科普内容对科普客体不是太重要或根本无足轻重,再加上习得科普内容很难,则鹰派科普没有效果。

----------------------------------------------------------------------------------------

最1后来说说我自己这方面的态度,我已放弃”科普“或曰”启蒙’或者无论说什么都好。

各人有各人的命,自己选的自己走完

以上~

做个比喻,一个科学家去给一个原始人部落科普什么是飞机。

--飞机就是铁做的大鸟,可以在天上飞,肚子里可以装100多人。

--还有这东西?真神奇,它是怎么飞的呢?

--嗯,根据空气动力学,算了,它吃油,肚子里吃了油,就有力气飞了,就跟鸟吃食物一样。

--哦。

一部分人明白了,开始忙别的事去了。另一部分人兴趣不减,继续问。

--肚子里不是还有人吗?人在油里泡着?飞机翅膀也不扇,怎么还能飞?小飞机是怎么生下来的?......

科学家开始冒汗了,该让莱特兄弟的老婆回答这个问题。

--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们就要读书,学习各种飞机的知识,20年之后,你们就能开上飞机,甚至还能造出飞机来。

一部分呼喊着,好啊好啊,我要去学习造飞机。

剩下的人继续问:鸟不扇翅膀就会掉下来,飞机怎能不掉?鸟吃油活不下去,鸟肚子里装人鸟不就死了吗?纯粹胡说八道,别以为我们没学过就好骗,虽然我不懂飞机,但我是鸟专家。

第二种人是科普的真正对象,第1种人是科学广告的对象,第三种人是科普的阻力。

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 (附链接: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发布)。所以,要在中国进行鹰派科普,就是布鲁诺的下场。